現在隨著人們計劃意識的不斷增強,定期進行腸鏡檢查的市民越來越多,腸息肉的檢出率也隨之升高。由于腸息肉與腸癌的發(fā)生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很多市民在被告知長了腸息肉后都會表現得非常緊張,不知如何是好。
這不,很多患者紛紛向曲靖東大中醫(yī)肛腸醫(yī)院肛腸科郭主任,咨詢自己心中最關心的問題
問:腸息肉會癌變嗎?
答:并非所有腸息肉都會癌變。
郭主任介紹,臨床上腸息肉可分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錯構瘤和其他類型的息肉,其中腺瘤又可分為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和混合型腺瘤。一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以及錯構瘤基本上不會發(fā)生惡變,被統(tǒng)稱為非腫瘤性息肉;腺瘤發(fā)生惡變的可能性為10%~20%,被稱為腫瘤性息肉,其中特別是絨毛狀腺瘤,惡變率是管狀腺瘤的數倍甚至是數十倍。
要如何鑒別是腫瘤性息肉,還是非腫瘤性息肉?一般通過在腸鏡下采樣后,再進行病理化驗的方法進行鑒別。
問:治療腸息肉需要開刀嗎?
答:多采用腸鏡下微創(chuàng)切除治療。
郭主任解釋,現在隨著內鏡下息肉摘除技術的不斷完善,醫(yī)生可在腸鏡檢查時,在內鏡下通過微創(chuàng)手術將腸息肉摘除。這樣大大減少了患者的痛苦、縮短了術后恢復時間、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幾率。
由于腺瘤存在惡變可能,因此建議患者一旦發(fā)現,應立即接受內鏡下息肉切除術進行治療。
問:腸息肉治療后會不會復發(fā)?
答:腸息肉摘除后,有一定的復發(fā)可能性。
據統(tǒng)計,腫瘤性息肉摘除一年及三年后的復發(fā)率分別為28%及42%。因此,有腸息肉病史的患者在治療后應依據自身的狀況,和醫(yī)生的建議定期復查腸鏡。
問:能預防腸息肉復發(fā)嗎?
答:目前尚無確切手段能預防復發(fā)。
郭主任表示,腸息肉的發(fā)病原因現在尚未明確,影響因素包括遺傳、環(huán)境、飲食以及生活習慣等。通過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無法預防息肉復發(fā),且目前也沒有明確有效的藥物可以加以控制。因此,對腸息肉患者而言,定期復查腸鏡,爭取早發(fā)現、早治療是最佳選擇。
建議,一般非腫瘤性息肉可暫時不處理,每2年左右復查一次;腫瘤性息肉應盡可能摘除,治療后根據病情和醫(yī)生建議每半年或每年復查一次。
問:腸息肉會不會遺傳?
答:腸息肉的發(fā)生和遺傳有一定關聯(lián)。
目前研究已經證明,腸息肉病在家族中是具有一定的遺傳歷史,一般統(tǒng)稱為家族性腸息肉病,如果母親或者是父輩里面有人出現過腸息肉,那么自己遺傳的幾率也有可能會比較高。此外,家族中有人患過腸腫瘤,那么家族中其他人發(fā)生腸腫瘤的危險性也較正常人高。
因此,自己家族成員中曾有人患過腸腫瘤、家族性息肉病的人,應定期做大便隱血及腸鏡檢查,以便早期發(fā)現并治療腸息肉,降低發(fā)生腸腫瘤的風險。
郭主任最后提示:一般情況下腸息肉患者大多沒有腹痛、腹瀉、大便不成形等不適癥狀,對正常生活沒有太大影響,部分患者因息肉出血而見黑便或血便,僅少數患者可能會因息肉較大造成腸腔狹窄甚至梗阻而出現大便變細、腹痛等不適。因此,定期腸鏡檢查才是早發(fā)現腸息肉、早治療的關鍵。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聚寶盆軟件一起